书写能源与生态协同发展的新答卷
​ ——​ 沙特R5 MAS 1000兆瓦光伏项目圆满完成埃及刺尾蜥保护迁移行动

时间: 2025- 10- 31 信息来源: 国际工程公司 作者: 胡汉 字号:[ ] 分享:

本网讯 在沙特阿拉伯广袤的荒漠中,一座现代化的太阳能光伏电站正在拔地而起。而在项目动工之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易危物种的埃及刺尾蜥,已率先体验了一场精心策划的“科学搬家”。近日,公司沙特R5 MAS 1000兆瓦光伏项目团队成功完成了对埃及刺尾蜥的全流程生态保护与科学迁移工作,实现了 “项目建设零延误、生态保护零疏漏” 的双重目标。

谋定后动

MAS 项目是沙特 “2030 愿景” 框架下国家可再生能源计划的关键组成部分,肩负着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助力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使命。然而,项目前期调研发现,项目区域内存在埃及刺尾蜥活动痕迹,埃及刺尾蜥的生存保护成为项目推进中必须优先解决的关键课题。“早在项目启动阶段,我们就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整体规划,主动委托专业第三方环境咨询公司开展全域生态调查。” 项目负责人介绍。经系统勘察,团队共识别出 29 处埃及刺尾蜥活跃洞穴,明确了活动范围、栖息地特征及生态需求。

科学为尺

基于调查结果,项目联合第三方咨询公司团队,共同编制了《埃及刺尾蜥搬迁方案》,该方案严格遵循IUCN相关指南,内容详尽覆盖了从释放地点选择、人工庇护所建设、捕获时机与方法、个体信息记录、安全运输到后期长期监测的全过程。该方案已通过沙特国家野生动物中心(NCW)审批,为后续行动筑牢合规基础。

温情护航

迁移行动全程以 “科学、安全、人道” 为核心原则,严格对标国际金融公司(IFC)《环境与社会可持续性绩效标准》及沙特《国家环境法》等法规要求,行动选择在春秋季气候适宜时段进行,以降低对蜥蜴的生理压力。在专业生态学家团队的现场指导下,项目实施了多维度精细化操作:前期通过 “驾车 + 步行” 结合的样线法,精准定位每处洞穴坐标并标记;捕获环节采用定制化防护设备,以直径适配的 hoop 网、透气运输箱等工具,避免对蜥蜴造成物理伤害与应激反应,同时详细记录每只蜥蜴的体长、体重、健康状况等数据,建立专属 “生态档案”;释放区选址则严格遵循 IUCN指南,选取与原栖息地植被类型、土壤结构高度一致的区域,提前搭建人工洞穴,确保物种能快速适应新环境。此外,项目还在释放区设置 2.4 米高防护围栏及专业生态监测人员,杜绝人为干扰。

长远守候

“生态保护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我们不仅要把蜥蜴安全迁移,更要确保它们在新家园能长期存活。” 项目经理龚伟红表示。为此,项目建立了为期 12 个月的长效监测机制:迁移后第 1、2、6、12 个月,生态团队将通过样线调查、洞穴监测、红外相机追踪等方式,记录埃及刺尾蜥的活动轨迹、觅食行为及繁殖情况,并形成监测报告提交 NCW,持续优化栖息地管护措施。

MAS项目不仅是绿色电力的生产者,更是荒漠生态的守护者。项目对埃及刺尾蜥的成功保护与迁移,不仅确保了项目工期零延误,满足了投资方对ESG管理的高标准要求,更兑现了项目对国际高标准环境社会责任的承诺,印证了现代工业文明与自然遗产可以协同发展,这是公司对沙特“2030”愿景中环境保护篇章的切实贡献。

【打印】 【关闭】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