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上的“雷霆行动”与青春智慧
|
|||||
|
|||||
|
本网讯 在青藏高原的广袤天地间,青海隆发共和 100 万千瓦源网荷储 70 万千瓦光伏项目的施工现场,一望无际的光伏蓝海与活力迸发的青年生力军交相辉映。自公司安全生产 “雷霆行动” 部署启动以来,共和项目部团员青年积极响应 “雷霆行动青年争先” 活动号召,以青年突击队的昂扬姿态立足岗位、主动作为,将青春智慧深度融入安全生产各环节,其中光伏组件安装机器人的技术革新与实践,成为青年助力安全发展的生动注脚。 直面高空挑战,青年勇当“破局者” 光伏组件安装作为项目建设核心环节,高空作业风险始终是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传统人工安装模式下,作业人员需在数米高支架上频繁移动,搬运数十公斤重的组件,“高处坠落”“物体打击”等安全隐患如影随形。紧扣“雷霆行动”中“青年安全生产创新攻关”要求,团员青年主动摒弃陈规,聚焦“技防”突破,在项目部支持下迅速组建青年技术攻关小组,大胆引入凯之成光伏智能铺装机器人并全面主导管理工作。从设备进场组装、高原环境调试到施工流程融合,青年骨干全程参与,快速掌握操作与维护核心要点,以实际行动践行“安全生产、青年当先”的责任担当。 人机协同,构建安全新生态 团队探索并未止步于简单“机器换人”,而是着力构建“人机协同”的安全作业新生态。实践中,机器人精准完成组件抓取、支架定位扫描、重物放置等重体力环节,实现自动化作业;工人则专注组件微调、螺栓紧固、质量检查等精细工序,充分发挥人力优势,彻底改变传统施工“重体力主导”的格局,达成“1+1>2”的效能突破。为保障协同安全,青年团队主动开展安全交流会,组织操作手与安装班组共同制定人机作业区物理隔离方案,持续优化协同流程,在筑牢安全防线的同时,锤炼了系统安全思维与沟通协调能力,营造出“人人讲安全、事事为安全”的浓厚氛围。 数据说话,青年创效成果显著 历经一个多月的调试运行,青年团队主导的机器人作业模式,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自9月22日调试启动以来,设备表现尤为突出:首日下午即打通全流程,完成76块组件安装,验证了高原应用可行性;9月23日至25日,日安装量从288块攀升至396块,人机配合日趋默契;9月26日至10月2日稳定高产期内,除雨休外日均安装量超400块,最高达464块。数据对比更显优势:5人团队采用“人机协同”模式人均日装86块,而传统10人班组人均仅60-80块,单人效率提升7%-43%。更关键的是,高空作业人次下降超 70%,从源头消除了主要安全隐患,为实现“本质安全”奠定坚实基础。 全天候守护,青年团队的新角色 共和地区风沙大、紫外线强,恶劣天气常导致人工高空作业中断。青年团队依托机器人更强的环境适应性,实现部分恶劣天气下的持续施工,既保障了工期进度,更避免了工人在危险环境中强行作业的风险,为安全生产加装“全天候”保险。同时,团员青年们完成了从传统“监督员”到“技术安全员”的转型,结合“安全隐患排查整改”要求,建立机器人专属安全巡查清单,重点监控设备状态、人机隔离区及特种作业人员持证情况,以精准监管注入科技含量,践行了“雷霆行动”中“创新安全管理模式”的实践要求。 青春绽放,守护安全新征程 “雷霆行动”是号令,“青年争先”是使命。这群年轻人用双手让机器人在光伏区扎下根,用人机协同的智慧织就安全网。正如他们在施工日志里写道:“青春不是蛮干的力气,是让科技替我们‘扛重活’,把安全牢牢攥在手里。”在这片蓝色的光伏海洋上,青春的智慧正和机器的轰鸣声一起,奏响着安全生产的动人乐章。 |
| 【打印】 【关闭】 |
| 浏览次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