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刚超强台风:解锁“明阳天成号”成功抗台背后的科创密码

时间: 2025- 10- 31 信息来源: 新闻工作站 作者: 孔佑万 谢田风 字号:[ ] 分享:

今年9月,超强台风“桦加沙”以241公里/小时的风速肆虐中国南方。在距广东阳江市海岸约70公里的海上风电场,贵州工程公司承担主要施工任务的全球单体容量最大的漂浮式风电平台——“明阳天成号”,成功抵御152公里/小时的最大风速冲击。而早在2024年9月,“明阳天成号”已扛过17级超强台风“摩羯”的猛烈袭击。两次迎战超强台风,不仅安然无恙,还在风暴中持续发电,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海上风电的卓越抗台性能与施工质量。近日,BBC科技频道专题报道称“明阳天成号”为“抗台风”典范。这背后,藏着哪些科技创新密码?

科学破解“V形拼图”

“明阳天成号”在一个漂浮式基座上布置有两个风力发电机,两座风机并肩而立,总容量达16.6兆瓦,两台风机转动方向相反,双风轮布置为保持安装时整机平衡需要同时对两台风机进行吊装。贵州工程公司承担了该项目从基础处理到最终调试的多个关键环节:基础半潜式平台的拖航与靠泊带缆、上风向浮筒水泥固定压载的水上浇筑、风电机组的吊装及整机一体化拖航、锚泊系统的安装与海上就位回接,并且辅助厂家进行相关的调试与试验工作。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贵州工程公司技术人员的心血与智慧。记得第一次看到“明阳天成号”的设计图纸时,公司项目团队都倒吸一口凉气——全球首创的“V”形双风机布局,就像要把两个巨型风机在海上拼成一个完美的V字。这可不是搭积木,稍有差池,整个项目都会受影响。吊装作业是项目建设的关键环节,首次作业就出现了“拦路虎”——在广州黄船码头进行塔架连接件吊装时,螺柱与法兰孔错位导致安装受阻。项目团队迅速调整方案:更改吊带绑扎方式,仅保留4颗螺栓保证整体就位,其余螺栓待就位后从转接件内部向外安装,大幅提升螺栓就位率,圆满完成塔架连接件安装任务。后续施工中,团队进一步改进吊具安装方式,在陆地用三坐标测量仪,双向测量螺栓孔,及时调整偏位螺栓孔,有效避免了螺柱错位问题。更具挑战的是双侧塔架吊装作业——需确保“V”形两侧风机精准平衡。项目团队采用双侧塔架同步吊装工艺,实行24小时三班倒连续作业,不仅保障安装质量,更比原计划提前3天完工,创造了漂浮式风电安装速度。针对缺少适用于大容量漂浮式风机整装码头的实际情况,公司创新研发《大容量漂浮式海上风电风机整装系统解决方案》,提出平台坐底、无码头、移动码头等多套整装方案,确保项目施工正常推进。该成果还斩获今年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主办的第五届工程建设企业科技创新大赛特等奖,彰显公司在全球新能源技术领域的创新实力。

“三超”一体化拖航开创奇迹

闯过一关又是一关,吊装完成圆满收官,还得让风机机组顺利到达就位点。“明阳天成号”需从广州黄船码头航行191海里,抵达阳江青洲四海上风电场。这个“大家伙”属于“三超”设备(超高、超宽、超长):轮毂中心高度128米,叶轮直径约182米,基础最大宽度115米,风机一体化总长117米,空中最大宽度369米,总重量约10624吨,基础型式采用半潜式平台结构,机位处水深约45米,拖航吃水5.50米,且航路需途经原深中通道沉管浮运航道、港珠澳大桥等关键区域,最窄处仅200米,还需穿越深圳机场净空保护区,拖航难度极高。面对如此高难度的航行任务,贵州工程公司项目团队进行11次周密方案论证,并用数字技术完成拖航全程仿真预演,提前识别并化解潜在风险。针对深圳机场限高问题,项目团队与机场方灵活沟通,确定绕行方案,最终将风机一体化平台一次性拖航至机位点。2024年8月,“明阳天成号”顺利抵达目的地,圆满实现拖航任务。

抗台关键之单点系泊系统

“明阳天成号”漂浮式基础采用单点系泊系统,在锚链的牵引下,它能够根据风的方向进行自适应的偏航调整——风吹向哪,“明阳天成号”就转向哪,让风轮始终背对来风方向(下风向风机),这样可使支撑结构极限载荷降低40%,可抵御17级台风和30米波高。对于单点系泊,项目团队通过优化限位措施,减少锚系船数量,同步安排拖轮应急,助力平台限位。针对就位固定的“最后一步”——回接,提前制作水下回接工装,同步运用水下机器人协同作业,减少人工潜水作业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并降低施工作业风险。2024年8月24日,历经12天艰苦奋战,“明阳天成号”系泊回接工作圆满完成,为后续抗台工作筑牢基础。面对“摩羯”即将生成的不利消息,项目部按照贵州工程公司要求作了充分的准备。项目团队充分利用国内外气象预测技术与海事局相关信息,精准预判台风路径与强度,并迅速启动防台应急预案。“必须与台风抢时间!”,项目部果断调整作业计划,于9月2日完成风机下潜压载操作,并按海事要求撤离全员,最终在台风登陆前24小时完成关键操作,成功保住价值数亿元的设备。回望这段历程,项目负责人表示:“我们不是在简单地安装一个风电平台,而是在为中国深远海风电开发探索道路。每一次技术突破,每一个难题解决,都是在为后来者铺路。”

向海争锋,何以电建

深远海风电是未来清洁能源的大市场和主战场。通过十余年扎实细致的技术积淀和科学创新,中国电建形成了覆盖规划、勘测、设计、EPC及工程数字化、智慧化升级等全产业链的海洋综合勘探和海上风电核心竞争力,设计和EPC总承包的海上风电项目占国内海上风电市场份额的70%并逐步走向世界,成为行业最有影响力的优势品牌。作为中国电建旗下以先发性优势率先进入海上风电施工领域的子企业之一,贵州工程公司成功中标完美履约了同期国内海风项目中水最深、项目总装机容量最大、单机装机规模最大的海上风电项目——广东阳江青洲三500兆瓦海上风电项目。如今,每年约15.5亿千瓦时的清洁能源正源源不断输向千家万户。得益于在青洲三海风项目的成功实施以及“双海”战略(海上风电、海外业务)的稳步推进,贵州工程公司在海上风电领域不断树起新品牌,控股成立中电建海上风电工程有限公司并成功入选集团首批“启航企业”,依托中国电建万宁漂浮式项目,形成与头部企业良好合作的产业生态圈,同步进军海上风电、海上运维等新业务领域,为中国电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贵州电建力量。如今,当“明阳天成号”在南海波澜中稳定运行,电建人早已奔赴新的海域,带着积攒的宝贵经验,践行驭风破浪担当,继续书写中国海上风电发展新篇章。

【打印】 【关闭】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