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云关的光

时间: 2024- 05- 17 信息来源: 商务金融中心 作者: 黎诗亭 字号:[ ]

清道光《贵阳府志》卷三十七“关路津渠记第七”中有言:“图云关,在治城少南五里,旧名油柞关,康熙四十年巡抚王燕重修,改名‘图宁’并修关帝庙及纪恩、可憩二亭,道光元年改名‘图云’。”道尽图云关地名变化史。在老贵阳城“九门四阁十四关”的格局中,图云关作为“黔南首关”,关隘高踞山巅,曾是东出黔省、途经湖广、达于京城的咽喉要隘。抗战时期,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十三军曾驻防这里,抵御日军。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成立,全面担负起战场救护使命及后方平民防疫等公共卫生责任。在烽火弥漫的抗日战争硝烟中,图云关见证了中国红十字救护总队在血与火中救死扶伤的历史。

自1939年2月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入驻图云关,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六年间,这里是抗战大后方救护总部队驻扎中枢,救护人员培训基地,世界援华医用物资集散中心,数千名中国医务工作者、数十名外籍医生集合在这里,不分党派,不分宗教信仰,不分国籍和肤色,接受战场救护训练和从事军事医学教育,又从这里出发,本着“中国部队所能到的地方,我们中国红十字会救护人员也能到”的信念,毅然奔赴前线。

救护总队所处环境之艰苦,如《南洋商报》特派记者张楚琨在《图云关上的采访》有言:“宿舍也不见得好,女队员住在半山上,晚上回去好像上修道院,下雨满屋里是水,则不啻水晶宫,可是他们住得很有味。”在这样的条件下,救护队员全力救治军人与平民,开展卫生防疫和医学教育,传播现代医学知识和公共卫生常识,参与现代公共卫生体系创建,为军人和民众带来生的希望,这里已然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最重要的医疗救护中心、战地救护的“心脏”,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战后国家的医学发展培养和储备了大批人才,极大地推动了现代医学在中国的发展。

诚如纪念馆内所书:“救护总队是抗战时期最具规模、技术功能最强的战地救护组织,其完备的战地救护体系和军医培训机制,在战时和战后都具有深远的意义。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林可胜和他的队友们团结一心,血汗交织,砥砺前行,工作时间横跨整个抗战时期,足迹遍及全国战区直至印缅战场,建立了不朽的历史丰碑。”

“历史是什么,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中华民族5000多年砥砺前行,有风有雨是常态,越是乱云飞渡、风吹浪打,越要凝心聚力、群策群力。历史长河中,无数人民书写了波澜壮阔的发展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新中国成立以来,多少次闯关夺隘、无畏探索,亿万人民尽锐出战,以澎湃伟力推动发展实践,让“中国号”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无数人的芳华,汇成了新时代的精彩。从辛勤劳作的农民、埋头苦干的工人、敢闯敢拼的创业者、保家卫国的子弟兵,再到各行各业挥洒汗水的人们……那些直面挑战、攻坚克难、风雨无阻的身影,深深印刻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业之中。“千千万万普通人最伟大”,“人民”是最根本的立场,图云关救护总队的伟大,正是因为他们在最困难、最危险的时候,心里始终装着人民。

图云关救护总队的光辉历史不会消散,只会慢慢汇入时光长河,不断滋润时代之心,这便是我们这一代人向未来茁壮成长的最好养料。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中的那些人,虽然不能触及我们,却一直照耀着我们。我们要记住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记住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屈辱史,记住党百年来的奋斗史……唯有记住历史,我们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打印】 【关闭】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