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公司新闻

【一带一路·非洲】且把异乡当故乡
——贵州电建人在非洲

发布日期:2018-09-30 信息来源:党委工作部 作者:新闻中心 字号:[ ]

古老的驼铃,摇响起一曲和平发展的交响乐;绵长的丝路,述说着先人的智慧、包容与开放。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古代与现代的交融,是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桥梁。近年来,中国电建集团贵州工程有限公司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投身“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及基础设施建设。   

9月21日上午10时,贵州工程公司在肯EPC承建的肯尼亚罗扬加拉尼至苏斯瓦400千伏输电线路工程双回全线带电成功,团结奋进的贵州电建人,与肯尼亚同胞同呼吸共进退,用汗水浇灌出了成绩,以心血凝结成了友谊,且把异乡当故乡,在这片充满着传奇色彩的非洲大地,留下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异乡有苦亦有乐。


位于东非的肯尼亚是人类发源地之一,是“一带一路”倡议在非洲的重要支点,同时也是中国电建集团贵州工程有限公司海外业务“走出去”的第一站。2016年5月20日,贵州工程公司中标了肯尼亚01karia-lessos-kisumu线路工程,实现了海外业务为零的突破;2018年1月30日,贵州工程公司签订了肯尼亚罗扬加拉尼至苏斯瓦400千伏输电线路项目EPC合同。

罗扬加拉尼至苏斯瓦400千伏输电线路项目是肯尼亚图尔卡纳湖风电场的送电输出通道,该风电场发电能力达310兆瓦,能为发电装机容量2350兆瓦的肯尼亚电网,增加超过15%的电力,是当时非洲最大的风电项目,已于2016年完工。当地人对清洁电力的渴望,却因电站送出工程原承包商的破产退出而搁浅。据肯尼亚当地媒体的报道,非洲最大的风电项目完工却无网送电,肯尼亚政府累计向图尔卡纳湖风电站支付了5700万美元的补偿金。如果输电线路2018年8月31日仍然无法完工,肯尼亚政府将对业主——肯尼亚输变电公司(KETRACO)处以每月1000万美元的罚款。这让肯尼亚能源部、国家电力公司“压力山大”。贵州工程公司迎难而上,承接该项目后,在短短7个多月的工期里,克服了重重困难,把曾一度被认为是“半吊子”的工程完美履约,创造了肯尼亚电力建设史上三月完成400多公里的线路架设的奇迹,受到了广泛好评。

语言不通、饮食不习惯、混乱不断、疟疾频发、思乡心切……贵州工程公司这群可爱的电建人,排除万难,积极融入地方生活,演绎着“一带一路”上中非兄弟的深厚情谊。

肯尼亚初体验

提起非洲,你想到的是什么?贫穷、落后、荒芜、疾病、暴力……带着期待、揣着忐忑,杨嘉、范伟成、黄琼、谭书正等20余人先后踏上了这片充满偏见而又神秘的土地。去了之后,才恍悟,原来非洲也有另外的一面:她原始、自然、神秘、美好、纯粹、友好……才发现,所有的偏见都源于没来亲自看一眼。


2018年9月11日,双彩虹笼罩下的肯尼亚首都——内罗毕

“第一次进入肯尼亚的感觉和国内有很多的不适应,施工规范和流程都是采用英国标准来实行,和国内差别很大,陌生的城市,陌生的文化,陌生的人,一切从头开始,不过时间久了,也就慢慢习惯了。” 被问及初到肯尼亚的感受时,项目经理杨嘉这样说。“一直以来非洲在我的印象中应该就是贫穷、落后、原始的代名词。然而一出机场,映入眼帘的是一簇簇充满现代文明气息的建筑,虽然不是很宽却干净整洁的路面和绿树成荫、花团锦簇的景象显示出了这个东非最大、非洲最大之一的一座国际化大都市,常住人口超过200万人的拥有‘非洲小巴黎’美誉的内罗毕充满活力的一面。”项目管理人员谭书正津津乐道。今年5月份赴肯工作的他,没过多久就已经适应了那边的生活习惯和工作节奏。

跟杨嘉、谭书正他们一样,其余的项目管理人员也慢慢从最初不适,到现在感觉跟国内工作差不多,不过是换了环境而已。


肯尼亚当地的集市

“中国太热,我要回非洲避暑”不是一句笑话

早听闻非洲兄弟在中国南方的一些城市过夏天时汗流浃背、酷暑难忍,甚至高呼“中国太热了,我要回非洲避暑”!原本以为只是一个笑话,却没想到还真有其事。内罗毕在当地马赛语的意思是“冰凉的水”,从位于中西部海拔1680公尺的高原上和城市年均17.7摄氏度来看,气候着实凉爽。而项目上大伙也说,这里每天的温差特别大,早晚温差能够达到15度,比爽爽的贵阳还要更适合避暑,年纪稍大的人还要准备羽绒服呢。

这里的环境美丽,人心善良

位于肯尼亚北部的图尔卡纳湖,是东非第四大湖泊这里风光秀美、气候宜人,公司承接的400千伏输电线路工程便从这里发端,工程沿途会有很多猎豹、斑马、河马等野生动物出没。而这些“大家伙”,我们的建设工人没去招惹它们,它们也不会对我们产生敌意,人与自热融为一体,和谐共生。


沿线随处可见的野生动物


可爱的当地小孩

除了环境美丽,这里普通民众朴实亲切单纯,心地很善良。走在在肯尼亚街头,你会发现一种现象:肯尼亚人开车都会非常绅士,让道情况极其普遍,遇到小拐插道的车辆,老远就会停下来示意对方先行。因为道路狭窄,会车的时候速度放慢,司机会摇下车窗互相打个招呼互相比个大拇指的情况更是司空见惯。这里民风很淳朴,项目小伙谭书正就深有体会。由于经常外出办事,他碰到了很多有趣的事情:比如在小镇购买生活物资的时候,当地一群可爱的小孩会充满好奇跟着你一直走,当你回头,他们会害羞的躲开;路过的成人也常会亲切的主动走到你面前用英语跟你握手问好、宛若兄弟。

“看到那些单纯而干净的笑容,我还以为自己身处的是中国的某个街道呢。”跟朋友聊到这些场景时,谭书正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朋友圈”拉近了与家的距离

搞工程的人,大多背井离乡,与家人聚少离多。在国内,距离家近的地方还可以每隔一段时间回家看望下妻儿老小,再不济吧,还可以下班时间煲下电话粥 ,毕竟电话费现在也不贵嘛。然而在肯尼亚,除项目部人员因公出差回国外,基本没有人休假。加之工期紧,工作节奏快,绵延400多公里的几个工程标段上信号差,甚至有些标段还穿过没有信号的无人区,在这些条件的限制下,给大伙与国内亲人联系带来诸多不便。

好在,信息时代,微信等聊天工具大大缩短了异乡和故乡的距离。项目员工黄琼每周都会跟家人通过微信语音或者视频进行联系,她会把在工地上的一些见闻、异域风情、工程动态等发布到朋友圈,逢年过节还会晒出“大餐”以及跟同事们欢天喜地过节的场景,向远方的亲人传递着在异国他乡的充实生活。她说:“工作之余,通过刷微信朋友圈,看到家人安好,我在这边工作也安心。”跟她一样,大伙通常都是用微信与家人联系,关心父母身体、子女学习、汇报平安。





项目人员黄琼的朋友圈

学习英语蔚然成风

海外干工程,语言不通是一个重大的障碍。

为了解决与外籍人员的语言的交流难题,英语口语基础缺乏的黄琼再次拿起书本,利用空余时间学习英语和当地斯瓦西里语。她按照自己总结的方法不断练习,通过一些网络在线学习软件日积月累。目前,她已经能使用英语和外籍人员做一些简单的沟通交流了。看到项目上最年长的“黄姐”都这么拼,大家也都没闲着,在她的带动下,一股学习英语及当地方言的风气在大伙中间蔓延开来。

中肯一家亲,团结创奇迹

贵州工程公司在肯尼亚项目建设中实施属地化管理,大量聘用当地劳工,但是有些技术方面的工人还是得从国内引进。由于工期紧,公司从国内抽调了一批工人过来。据项目经理杨嘉介绍,公司从国内抽调了一批劳务人员,加上在当地聘用的劳工,组成了1300余人的庞大队伍在400多公里的“战线”团结奋战,创造了奇迹,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项目上的当地劳工

“在这家中企上班,可以学会一技之长。” Malach(大伙都叫他马拉奇)用不是很流利的中文说到。他在项目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现在已成为扎钢筋和支模的一把好手,在施工队还可以带一个黑人班组呢。在项目部,像Malach这样的当地员工还有很多。贵州工程公司到来之后,在各大营地会请很多当地人帮工,也带动相当一部分当地民众就业,男人当司机、营地保安或劳工班组务工组塔,女人在营地刷碗洗衣切菜扫地。截至目前,公司坚持“一个项目促一方经济、一个项目造福一方百姓”,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为当地聘用培训了近300名肯尼亚劳工,使他们掌握了输电线路基础施工技能和铁塔组合安装技能。

从国内抽调过来的工人与当地人相处也很融洽,工作时互相学习帮助,闲暇之余大家坐在一起吃饭聊天。我们的工人大多来自湘、川、贵,饮食喜好偏辣。原以为聘请的当地人不能适应我们的饮食,但一段时间下来,他们也能有模有样的拿着筷子吃着辣味十足的中国菜。非洲人天性乐观开朗、能歌善舞,某些营地的夜晚会特别冷,他们会围着一个篝火载歌载舞,而我们也会被其感染加入其中,最后大家都会手拉手跳起舞。

兄弟齐心其利断金。在项目部科学统筹下,电建铁军与非洲同胞一起,把不可能按时完成的工程如期完美履约,绽放出中肯之间美丽的友谊之花。

 

“一带一路”展担当,且把异乡当故乡。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贵州工程公司将秉承“共商、共享、共建”的原则,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继续扎根非洲、深耕非洲,助推当地经济发展、改善民众生活,努力做“一带一路”建设实践者和探索者,让中国和肯尼亚在“一带一路”框架合作下结出更多丰硕的成果。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浏览次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